极简主义在本质上具有本质。它试图从最小的可能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正如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说,“更少就是更多”是极简设计和建筑的教条。
“简单是最终的成就。在演奏了大量音符和更多音符之后,简单性便成为艺术的最高奖励。” –弗雷德里克·肖邦(FrédéricChopin)
在简约设计中,元素努力传达简约的信息。基本的几何形式,没有装饰的元素,很少的材料以及秩序感和基本品质。
当前,极简主义已在所有类型的媒体中找到了一种方法。从视觉艺术到音乐和文学。尽管如此,我相信在所有分支机构中,没有找到比视觉传达和设计更好的媒介。虽然极简主义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设计上却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极简主义改变了居住地和审美观念。
极简主义设计首先出现在东方文化中,如佛教禅宗。禅宗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简约、“净”与和谐。然后,这种哲学影响了生活方式以及居住地和审美观念。
简约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它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感知,洞察真理的本质,触及空间、材料和对象的内在品质和本质。日本的美学原则,如“Ma”,指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中的空性将一切都归结为最本质的品质。或诸如“ Wabi-sabi”之类的原则重视简单和普通对象的质量,重视不存在不必要的功能,并以接受瞬态和瑕疵为中心。

极简主义追求的是空间、材料和物体的内在品质和本质。
尽管极简主义的设计和生活方式可能来自全球某个地区,但对本质主义的迷恋似乎与人类精神息息相关。人类一直试图找到并理解基本要素。一切都建立在其中的基本结构。理解我们以及其他所有事物的先天需求是神学,哲学和科学的核心。
纵观历史,诸如柏拉图、列奥纳多·达·芬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以及许多其他受人尊敬的思想家,都赞赏简单和本质的品质。大自然似乎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来展示崇高的美。

包豪斯学校是一所德国艺术学校,于1919年至1933年间运作。该学校是最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之一,力求将美丽,实用性和工业方法结合起来。
极简主义一直是现代设计的核心。20世纪初在德国,包豪斯学派及其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哲学是设计的功能性和美学方面是相互依存的。这是现代工业设计的诞生:“形式服从功能”。
这个概念将功能转化为装饰。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等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包豪斯设计的典范。在如何使用东西和设计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发挥关键作用方面的仔细思考开始在年轻的创意者中成长,简单的想法随之而来。

Marcel Breuer为Knoll设计的Cesca椅子(1928)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视觉信息轰炸,简单成为答案。寂静比喧嚣更引人注目。商业和生态方面的考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图形通信中,信息开始以简单而强大的方式传递。在产品设计中,公司支持生产简单的产品并将其销往世界各地,对产品影响的一定程度的关注使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意到不必要的元素。更不用说使用一个简单的产品,每件东西都有一个明确的功能。
德国设计师迪特尔·拉姆斯(Dieter Rams)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确立了优秀设计的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然有效。最后一条原则是,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少一点,但更好”,因为它着重于基本方面,并且产品没有不必要的负担。回到纯粹,回到简单。

Jonathan Ive的iPhone(2007年)
这些原则构成了世界上最受推崇的产品线之一苹果产品。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夫(Jonathan Ive)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等人一起以简单性的概念彻底改变了电子行业。
极简主义是强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它似乎是通往“终极设计”的阶梯,这并不意味着极简主义会让所有的设计看起来都一样。虽然有着相同的基本原则,但极简主义设计可以呈现出无数的形状和细节,就像在大自然中一样,这将导致和谐的空间和对象。

Vico Magistretti的Oluce Atollo灯(1969年)
在极简设计中发现了一种普遍的风格,因为它没有文化色彩。尽管极简主义是由文化造就的,但极简主义却超越了它,而是寻求普遍使用。一个最小的设计可以通过展示给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群来测试它的简单程度。一个产品越容易被理解,它就越简单,反之亦然。这可能是在时空上向远方传达信息的绝佳工具。
也许有人会说极简主义是美丽而优雅的,对此我不会反对,但对它的理解和探索可能具有更重要和更务实的动机。因此,极简主义不仅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进步的工具。

Nendo的Zens Furniture Collection(2018)

深泽直人的圆椅(2014)

深泽直人的无印良品电水壶(2015)

无印良品CD播放器–深泽直人(1999)

深泽直人为B&B Italia设计的书架(2006年)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法恩斯沃斯故居(1953)

微风之家(Fran Silvestre Arquitectos)(2017)

吉姆·詹宁斯(Jim Jennings)的《沙漠之屋》(Desert House)(2009)

Gafarim House by Tiago do Vale Arquitectos (2019)

艾里斯·马特斯(Aires Mateus)的《莱里亚之屋》(House in Leiria)(2011)

Michal Nowak的《倾斜的房子》(2015)

Casa Sulla Morella by Andrea Oliva (2009)